黄智贤:中国如何利用稀土自保 技术与数据的双重保险!稀土这个名词听起来高大上,其实与我们的手机、电动车和国防装备息息相关。这种材料虽小,却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拥有全球78%的稀土资源,技术领先西方许多。西方国家对此眼红不已,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技术,但最终被中国的“技术+人才+数据”体系牢牢卡住。
稀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F-35战机的雷达模块、洛克希德·马丁的导弹导引头以及雷神公司的氮化镓雷达都离不开中国的超高纯镓和镝元素。国际能源署2024年的报告显示,全球78%的稀土材料和95%的稀土加工设备来自中国,西方的技术落后至少十年。
有趣的是,20年前欧美为了省钱和避免污染,将稀土加工的“脏活累活”甩给了中国。如今,他们的战机生产线因缺乏稀土而停摆。2024年,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镓价格三个月内翻了三倍,日本防卫省甚至派出退役军舰去南海运稀土矿砂。美国五角大楼则批准使用次级稀土来凑合制造军品,这显然是“病急乱投医”。
西方想翻身却发现困难重重。德国莱茵金属在暗网悬赏百万欧元招募中国技术人员;越南新建的稀土厂试车三个月后管道堵塞;澳大利亚获得的2亿美元“稀土安全基金”,大部分花在了咨询公司的差旅费上。这些操作反映出西方在稀土领域的困境。
中国的稀土优势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布局的结果。2023年底,广西稀土专家成某因藏有能节省欧洲某国十年研发时间的热分离技术参数被捕。他差点以51万美元的价格将国家机密卖出。2024年,前中国稀土集团技术总监廖某在加拿大多伦多发表了一篇关于镝元素萃取的论文,其中的数据与中国研究几乎一致,引发质疑并导致项目暂停。
成某的案件还牵出了一家名为EuroTech Solutions的境外“咨询公司”,实际上为某国军工企业搜集情报。上海的一名中间人被抓,供认曾为多名中国稀土专家牵线搭桥。这些事件揭示了技术泄密的严重性,需要从根源上加强技术保护和人才培养。
中国并未坐等别人偷技术。2024年5月,江西赣州的中国稀土集团上线了一条全球顶尖的智能化精炼线,专门生产6N级镨钕金属,精度远超西方。这条产线配备了128台机械臂和32个带北斗定位芯片的坩埚,每分钟生成10万条数据,直接连接工信部大数据中心。生产参数每48小时自动更新一次,即使有人偷走图纸也无济于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这套动态参数系统让中国稀土技术领先全球至少15年。相比之下,越南的稀土厂因水质问题半年亏损3000万美元,加拿大的“革命性提纯技术”公司设备老旧,差距明显。
技术再先进也需要人来守护。中国将稀土专家名单收归国家管理,上下班刷门禁卡,行为轨迹都在国家安全数据库中分析。成某被捕是因为系统在他登机前两小时发出警报。另一位离职去越南当技术顾问的王某,因未考虑当地水质差异导致项目失败,回国后被约谈。
这套“人才+数据”的双保险有效防止了技术泄密,也让西方情报机构束手无策。稀土虽小,但其战略意义重大。普通人可以关注和支持国产技术,国家则需在防泄密和技术合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掌控稀土,意味着掌握未来的科技命脉。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