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高温热浪席卷而来,似乎只有躲在空调房里才能感受到一丝清凉。然而,有一些传统民居和现代建筑仿佛自带“天然空调”,冬暖夏凉。这些建筑有何纳凉智慧?零碳社区又是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就地取材,顺应自然
中国传统的冬暖夏凉的建筑,往往是就地取材,体现了中国人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比如,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层深厚,土壤结构紧密,透气性、抗压性很好,人们便凿挖黄土,搭建出了“窑居”。
不管是依山而掘的靠崖窑,还是平地上深挖或四壁凿窑的地坑院(也叫天井窑院),窑洞都能做到恒温。从科学原理上看,黄土的比热容大,导热系数小,这就意味着它吸热慢,散热也慢,使得厚厚的黄土层如同一个巨大的天然“蓄冷器”和“保温瓶”。
科学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点。窑洞内外的温差比较显著,有数据显示,即使在极端天气下,窑洞内部的温度常年维持在10℃至22℃之间。这种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为居住者提供了极大的舒适度。
再比如,福建地区的土楼。山地丘陵的地质条件为土楼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生土、木材、鹅卵石等,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而且生土经夯实后作为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性能良好。
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且有水井。由于方形土楼的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限,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形土楼。现存的土楼以圆形的最为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为应对南方地区的潮湿气候,土楼内部往往设有多个天井和通廊,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加速湿气散发,保持室内干燥。土楼多建在靠近溪流、河流等水源的地方,方便居民取水用于日常生活,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贵州旧州古镇内的石板房四合院。新华社 发
在贵州,还有一种喀斯特地貌中的“喀斯特房”。在布依族村寨,随处可见石屋、石墙、石径,“石木混合”的石板房是此处的独特景观。
石板房的“石”,取自当地的板页状石灰岩层。石灰岩层开采成本低,不怕火灾,且排水快,能够适应贵州多雨的气候,用来造房子性价比极高。石灰岩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为夏日增添了几分凉意。
云南的竹楼是傣族的典型民居建筑。如今,多数竹楼的梁柱、屋架等承重构件已由木料取代,楼板、墙壁也改用木材,屋顶改成木板或瓦顶,更加坚固耐用。
设计中见巧思
中国的传统建筑,除了就地取材的智慧,还通过精妙的设计与构造,实现纳凉消暑的效果。
传统建筑讲究“坐北朝南”的朝向,可充分利用季风与日照规律。北方寒冷,建筑北侧墙体厚实、开窗少,可抵御寒风;南侧则开设大面积门窗,夏季,当南风进入室内,形成自然通风。
建筑选址一般避开凹地等窝风地带,优先布置在坡地高处,利用山谷风散热。选址还讲究“背山面水”,山体遮挡北风,水面蒸发降温,调节气候。庭院内往往种植杨树、槐树等高大乔木,增加纳凉区域,再用低矮灌木和草坪降低地面温度,减少热空气进入室内。
在南方湿热地区,天井是必备的降温元素。它如同一扇“大窗”,四周都是高墙环绕,使得狭小开口形成“烟囱效应”,热空气上升排出,冷空气可从底部补充,从而形成持续的穿堂风流动。
传统民居的遮阳系统也有许多巧思。比如古建筑多采用重檐设计,即增加屋顶高度,使得热空气上升后从檐间空隙散出。
由于东、西向窗户易受早晚太阳直射,传统民居一般会安装可调节的百叶窗或卷帘,正午关闭阻挡阳光,傍晚打开通风。一些民居还会在南墙外侧种植爬山虎、紫藤等爬藤植物来遮阳。夏季时枝叶茂密,形成天然的遮阳层,而叶片的蒸腾效应也会为房屋降温;冬季叶片脱落,不影响阳光进入。
现代建筑智慧升级
在传统民居的基础上,现代建筑也在不断进化升级。如今有一种建筑,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就能实现冬暖夏凉。它有一个专业名词叫“被动式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更加绿色低碳。
被动式建筑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高气密性门窗、保温层和热回收新风系统,几乎不依赖空调、暖气等设备。这类建筑往往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保温墙体和多层节能玻璃等,使得被动式建筑就像穿了一层密封性较好的厚厚棉衣,大大降低了传热系数。它还利用传统建筑中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再加上高效率的回收新风系统持续为室内输送新鲜空气,在节能的同时也保障了室内的空气质量。
在中国,第一座被认证为“被动房”的建筑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汉堡之家”。“汉堡之家”建筑外立面采用高隔热隔音、强密封性的建材,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采用具备制冷、除湿、热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一系列节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使得建筑几乎无须主动供应能量,却能让室内人员感觉四季如春。
随着被动式建筑以及其中新技术的推广,相关科普展品和展览逐渐兴起。比如,中国科学技术馆4层挑战与未来展厅“绿色之家”展品本身就是一个“被动房”。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这座超低能耗住宅的内部结构和节能技术,而且可以通过“建造节能房屋游戏”亲自设计不同能耗的住宅。有趣的是,参观者可选择节能效果不同的墙体、屋顶、窗户、地板、照明系统和空气循环系统,系统生成他们设计的住宅,并判断住宅是节能型还是非节能型。
英国贝丁顿“零碳社区”的住宅屋顶安装了利用风力的换气及恒温装置。新华社 发
零碳社区照进现实
随着被动式建筑的兴起和相关技术推广,国内外还涌现了一批零碳社区典范。零碳社区,即在社区内发展绿色建筑,创新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通过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在建造、改造、运营等各阶段实现区域内碳排放小于或者等于零的社区。它究竟是什么模样?
英国的贝丁顿社区是全世界第一个零碳社区。它位于伦敦南部的萨顿镇,始建于2000年,有160多套住宅。社区建筑全部采用被动式和产居一体设计理念。
在有效减少能耗的基础上,社区还增加了能源供给渠道,如建设了小型生物质能发电站,用当地废弃木屑作为燃料保障80%的社区用电;同时在建筑屋顶、外墙和玻璃上安装太阳能板,实现建筑体由“耗能”向“产能”转变。
社区在建设阶段使用污水回收利用体系,降低了58%以上的耗水量,充分节约资源。在运营阶段,建立了一整套可执行的节能降碳做法,如为居民提供免费且充足的充电站点和自行车停放空间,同时统一加装可视智能电表及有效提升房间亮度的浅色装饰,从细节上引导居民节约用电。
零碳社区倡导的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社区内每家每户都会设置隔离回收箱,由相关部门统一回收,并提供种植园地、低碳咖啡馆和多功能市场等,鼓励居民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减少浪费。
(题图为福建土楼。来源:视觉中国)
诚利和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